恭城瑶族自治县2016年度生态县创建工作总结
2016年来我县生态创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创建自治区生态县为目标,坚持不懈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现将我县一年来生态建设工作简要总结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制定方案
我县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工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为切实做好全县的生态建设工作,实现生态创建目标,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理清了生态创建工作思路,确定了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落实了措施,从而抓好生态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生态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为了营造一个“全民参与、群策群力抓创建”的良好氛围。县党委、政府在每年的党代会和人代会上,都把生态创建工作作为一主题,多次召开了生态创建专题会议、工作会议,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意义,让广大群众了解保护生态的目的、意义和好处,全县上下抓生态创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统筹发展全县社会经济、生态建设,促进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真抓实干,突出重点
生态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只有真抓实干,全民参与,才能达到创建的工作目标。我县本着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真抓实干,稳步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基本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创建过程中,我县重点做了一下工作:
1、实施生态建设,保护源头环境
维护生态环境,森林资源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县认真执行国家各级政府的森林法规、做好山地森林的保护工作,不再把林业单纯地看作是提供木材的产业。以生态环境及风景资源恢复保护为主,按照“特色性、整体性、协调性、科学性”,搞好山地的绿化工作,为山水村镇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做好护林防火工作,不断丰富生态内容和生态水平,切实有效地保护饮用水资源、植物资源和景观资源。
2、抓好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坚持生态立县,在做好自然生态保护的同时,以营造“美丽家园”为主题,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乡村。一是实行垃圾集中处理。通过“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运作模式建立全县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集中处理垃圾,以推动环境卫生整洁。二是大力推广污水处理工作。截止目前我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2个乡镇级80多个农村级污水处理工程项目,日常运行良好。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状况,形成了村民文明的良好生态环境。
3、实施素质工程,促进就业转移
为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县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民素质工程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得经济发展对生态破坏和依赖得到根本改变。一是围绕本县特色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经济,转移单一的产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促进生态建设。二是开展外向型劳务技术培训,积极为青年农民向技术工人转化提供服务,通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素质,就业能力增强,促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得经济发展对生态破坏得到根本转变,解决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
4、开发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生态经济
生态优良,环境宜人,良好的生态资源是我县今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实现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的共进,以生态保护提升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建设,以生态旅游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来抓。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以传统村民俗文化为主的乡村游。二是实施乡村农家乐建设,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模式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三是结合防洪堤项目建设,对主要河道进行疏通,修建拦河坝,亲水平台,铺设仿古行道,新建仿古石拱桥,兴建休闲健身广场,打造集防汛、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景观带。
四、生态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生态农业稳步增长。在生态创建的同时,深入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民收入得到提高。
2、生态旅游快速发展。通过生态创建,逐步树立了生态资本化的发展观念。充分发挥我县的生态资源优势,以发展乡村农家乐旅游为突破口,加快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先后投入资金,实施了古道修复,停车场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旅游配套设施。
创建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领导重视是前提,群众参与是基础,推进发展是根本。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在县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县党委、政府果断提出环境优美生态乡县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县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同时,统筹兼顾,多渠道筹集资金进行生态环境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态宣传、教育、整改、建设、提高等方面进行了扎实有效的工作。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居环境的提升以及生态经济的发展使群众在生态保护建设中直接受益,这些都成为群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积极参与的关键所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创建生态的积极性,使生态环境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广大农民自己的事业,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