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1971 年2 月,嘉会公社秧家村农民修筑公路时挖出一批青铜鼎、锫、樽、编钟、斧、凿、钺、戈、剑、镞、车轼等33 件。这批文物形巧质薄,式样新颖,纹饰繁复。从器形和纹饰来看,都具有明显的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的特点,而且同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发现的战国时代文物有相似的地方,为研究和了解战国时期恭城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情况,提供了极其重要而宝贵的资料。1982 年, 这批青铜器调往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展出。其中主要有: 蛇蛙纹铜樽 蟠虺纹铜鼎 窃曲纹铜钟 蟠虺纹铜鼎,通高55.5 厘米,口径57 厘米,足高20 厘米,重23.2 公斤,圆口,沿下微束,附耳、深腹、圆底、马蹄足。 耳内外、口下、腹部饰蟠虺纹各1 道,腹部间以绳纹2 道,腹下饰三角纹1 道,膝上饰饕餮纹,造型庄重,纹饰工整,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和造型艺术价值,现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广西出土文物中最大的青铜鼎。 兽耳铜鼎,通高39.5 厘米,口径20 厘米,腹径37 厘米,重8.6 公斤,肩有一对兽形耳,兽作回首状,下腹饰蟠夔纹,盖和上腹部饰蟠虺纹,肩部缀饰圆涡纹。 蛇蛙纹铜樽,高16 厘米,口径16.8 厘米,腹深11.5 厘米,足径12.3 厘米,重1.25 公斤,肩、腹部雷纹为地的浮雕饰蛇斗蛙纹各4 组,每组二蛇斗一蛙。腹部的蛇头昂起,把蛙体顶出器外,构图严谨细密而富于变化,形象生动逼真,富有南方生活气息。 窃曲纹铜钟,直圆桶式,板长有景,篆饰斜角云纹,正面钲饰三角纹,鼓窃曲纹,背面无纹饰。 提梁铜鼎,通耳高l4.5 厘米,口径17.2 厘米,足高7.5 厘米,重l.1 公斤,浅腹、圆底,三足细长外撇,半环耳,有提梁,腹底内铸一“□”字铭文。 铜钺,高9.8 厘米,宽9.5 厘米,呈靴形、长方形,銎部饰雷纹。 除上述外,1973 年,在修建峻山水库时挖出一个东汉晚期的青铜大鼎,该鼎也于1984 年调往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 恭城位于广西东北部,东与湖南交界,东周时期属楚国的疆域。过去在广西北部各地曾发掘过一些东周时期的陶器,但像这样成批的青铜器还是首次发现。它们的特点,表明了与中原地区的东周青铜器颇多共同之处,如鼎、罍、编钟、戈、剑、镞等,无论形制还是纹饰,都属于中原青铜文化的范畴;同时,樽上所饰的蛇斗青蛙等图像,又生动地表现了南方的生活气息,它同斧、钺等,都富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与我国长江以南广阔地区的若干青铜器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从共存关系上,它们不仅为同类铜器的断代研究增添了可靠的标尺,而且也为探索我国古代南北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因而,这批青铜器的发现,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对于研究广西地区古代历史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正是: 铜鼎并铜樽,千年睡地层, 出土京城展,博物馆内存。
网站标识码:4503320003
首页 | 设为首页 | 收藏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